推动新时代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是北京顺应都市圈建设规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力打造新时代平原新城的重大举措,对建设大国首都,夯实新型首都圈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城市的韧性和安全,是人民城市的基本纬度,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性指标。
作者|尹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近日,北京市召开“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会,相关方案的发布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现...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趋势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人的问题,中国还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可以进城?还有多少人能够在城里过上更好的日子?
责任规划师在新时代城市规划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凝聚公共价值,也在保障公共服务,协调公共利益,从而实现“人人规划、规划人人”的理想。
我今天谈论的重点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战略协同问题,希望能够把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密切结合起来,因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需要搞清楚城乡融合是一种什么形态,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在哪里,乡村系统如何在这个形态下来重构。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研究选取了135个收缩城市作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失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及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异质性影响。
当前仍面临制度障碍和模式支撑不足等挑战,亟须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改革不适应城市更新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在此背景下,打造活力、特色或精品街区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之一。
过去几十年,张杰教授和团队一直从事老城、老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见证了我国城市保护更新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城市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近日,张杰教授接受经济日报社《我与新时代》专访,从国子监、陶溪川到大明湖,娓娓道来,生动讲述了如何用绣花功夫“织补”城市的故事。
作为最小单元的社会空间,社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生活品质。可持续社区更新如同“细胞疗法”,通过激活和再生社区细胞,让城市从内到外焕发青春与活力,走向“更”新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以“融”为关键词,如何更好理解新时代城与人、业、乡的关系?站在自然资源视角,我们如何推动城与乡、城与业、城与人更好相融?本期特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院长潘芳从三个维度看新时代城之“融”。
城市规划仍然极为重要,应当将城市规划项目的设置与城市中的人挂钩,与城市中的人居环境改善密切联系,通过人们的积极参与,促成真正有利于城市人居环境的转型提升。
全球城市更新普遍呈现“转向社区”的趋势,可持续社区更新成为核心内容,目标更加复合化与柔性化。我国住区更新经历了从“住房改善”到”住区改造”,当前向”社区更新”转型。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口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从外围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具有大国空间格重点的公共服务供给。在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需要实现减量发展,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盘活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只有坚持全面客观冷静,才能深入把握我国经济全貌和发展前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