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新时代对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本报告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趋势研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区域包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从未中断,与蕴藏在广袤土地上、城市文脉中、历史典籍里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传承...
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社区改造和社区规划的创新探索一定会为城市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和更加美好的生活。
要客观评价北京的城市更新,一套完整的城市更新评价体系很关键。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囊括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领域,需要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去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人居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居科学一直倡导“复杂问题有限求解”。如果把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简单地概括一下,我个人一直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词:生态、人文和科技。
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谋划到实施全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适宜性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所起的支撑保障作用,这对于仍然具有承担服务人民与城乡生活职能的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尤为重要。
历经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在2003—2010年间发生了革命性的跃迁,我们告别了那个以农为本、以地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阶段。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今年以...
城市更新是一个涉及空间规划、人居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防灾减灾等全方面城市问题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服务于当前城市发展,又要实现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还要面对许多遗留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有力的组织,给予城市更新“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保障。
经济学上,网红城市的出圈涉及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但又不仅仅是网络经济:从城市经济的角度来看,城市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自然景观或者社交媒体的内容营销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从而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旅游和消费的热门选择。
作为固体废物领域落实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具体行动,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正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引领国际“无废城市”网络建设,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中国经验。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我们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城乡规划行业需要做哪些调整和应对?对规划从业者而言,需要面对怎样的变革和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4年我国经济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进”中应有之重要内容。如何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回顾新型城镇化1.0阶段成效问题,二是解析新型城镇化2.0阶段重点任务与底层逻辑,三是展望并提出若干重点问题与应对挑战思考。
首先明确一点,家庭不应该成为私人议题,应该成为公共议题。今天我的报告将围绕重建家庭议题的公共性,并由此讨论家庭权的确认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