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推动“十四五”规划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加强省级和市县级联动,提升规划创新性实效性,对改进和完善地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袁昕围绕新指导纲领之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就更新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案例分析等展开探讨。
张杰围绕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以及对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保护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规划专业出身者,未来不必局限于传统规划岗位,但应具备三项核心素养:理解空间、掌握技术、具备沟通能力。围绕这一需求,规划教育需要在“能画、能写、能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能算”的能力。
导读5月24-25日,第十二届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年会在沈阳成功召开。会上,石晓冬院长作题为《总体规划实施的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以北京为例》的主题报告。石晓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
以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优质、更加多元,持续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展现城市文化魅力,让人民群众有扎扎实实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从近十年首都规划的发展来看,规划实施“变中求新”的特点尤为突出,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三区三线,从防疫设施选址到经济专班、城中村改造,几乎每年都能找到不同以往的主题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上半场”催生了大量新城新区的建设,形成巨量的建成环境是很自然的。那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下半场”会是什么样的前景呢?
此次《意见》的印发,在2021年《关于在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再一次强调和深化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要求,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承担起这份历史的责任,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阐释好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好城市文脉和特色。
分析中国经济时,要特别注重一个结合,就是将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经济趋势结合。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城市化和人口的聚集总是相伴而行,这一过程本身与产业升级密不可分。
当前,北京已步入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更新阶段,探索以城市更新推动功能疏解、品质提升与民生改善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日,本刊记者围绕这一主题,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维进行了专访。
在内外挑战下,通过城市与农村结构优化、改善城乡关系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我国规划法治化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统一规划体系是具有基础性的规划制度,深入研究其演进历程、作用机理、进展成就及经验启示等,对于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更好推进“十五五”及今后的规划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十五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面向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动态表达对变化维,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响应科技进步,利用新技术提升空间治理水平,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将是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创新点和发力方向。
当前各地第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都已基本完成,“十五五”期间国土空间治理工作要坚持合乎规律的基本原则,应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以全局性、系统性和全生命周期的思维创新,才能完成好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