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已步入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更新阶段,探索以城市更新推动功能疏解、品质提升与民生改善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日,本刊记者围绕这一主题,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维进行了专访。
在内外挑战下,通过城市与农村结构优化、改善城乡关系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我国规划法治化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统一规划体系是具有基础性的规划制度,深入研究其演进历程、作用机理、进展成就及经验启示等,对于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更好推进“十五五”及今后的规划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十五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面向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动态表达对变化维,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响应科技进步,利用新技术提升空间治理水平,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将是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创新点和发力方向。
当前各地第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都已基本完成,“十五五”期间国土空间治理工作要坚持合乎规律的基本原则,应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以全局性、系统性和全生命周期的思维创新,才能完成好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既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支点。通过激活存量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它不仅能创造新消费场景与增长极,还将为人居环境提升与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动能。
“十五五”时期,我国应该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也就是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消费型产业。
新规范针对城镇住宅的多项指标要求作出新规定,未来住宅的隔声、防串味、防水等整体的设计规范、建造规范、选材规范都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探寻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规划与空间治理互动的脉络,研判新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十五五”发展阶段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改革创新的策略与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命题可以给予更好地回答。
目前,新一轮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正在各地广泛开展。从国家政策要求来看,本轮城中村改造开创了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新模式。落实这一新模式,“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用15~20年时间解决城市非户籍人口住房难题,将极大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在“十五五”时期,在北京总规实施前两个阶段圆满收官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好北京总规实施第三阶段的形势特征和战略目标,组织核心议题,破解关键问题,形成战略研判,首先需要从厘清若干关系入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当下,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怎样的历史机遇?“小县大城”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何种发展思路?
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努力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省域范例”。当下,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乡区域共富新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城市规模与结构在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共同驱动下迅速扩张并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不仅出现在各种发展规划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空间结构的现实样态。本文讨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演化与异同,都市圈作为经济功能区的意义与价值,以及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的协调发展。
历次五年规划的演进过程中,交通较好支撑了工业文明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交通领域应在“十五五”把握好战略机遇,以高品质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作者|张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从国际趋势来看,以大都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主要引擎。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也是落实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