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10月29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发布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办。本文为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在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
毛群安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曾任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城市健康进程中,深入理解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及其与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学习领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思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了在全社会树立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以下是健康中国实施以来的几点经验:
第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健康优先发展这个核心理念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健康有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公众的健康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以维护身体健康。党中央认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有能力也非常必要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出台的背景。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战略任务。健康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的繁荣昌盛以及国家的富强紧密相连,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将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紧密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全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因此,深刻理解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来落实。这要求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将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领域,确保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实现人民健康和国家发展的双赢目标。
第二, 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该方针既融入了中国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也指明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问题依然存在,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持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必要的。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核心原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中。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经历的四次重大调整中,预防为主始终未变,体现了其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中西医并重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共建共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机制。
第三,要坚持大卫生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坚持大卫生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理念强调,不仅要依靠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干预,即“小处方”,更要依托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平台”,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这要求关注个体生命的全周期健康,超越传统的卫生健康领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大健康和大卫生问题。不应仅仅满足于医院治疗疾病,而应追求实现更全面的健康目标。
合理规划卫生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是必要的。国际合作在卫生领域同样重要,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也要将中国在卫生领域的经验和模式与世界共享,以促进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坚持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意味着要深刻领会和学习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这要求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二、准确把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坚持政府主导,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优化服务供给,强化个人健康责任。
以下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五个主要任务:
第一,目标是实现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即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其生命的各个阶段尽可能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当前,与公众健康需求相比,我们的服务存在不足和不均衡之处。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资源共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普及健康生活,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保障个人及家人的健康。因此,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通过医务人员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技能需要被强调。
图1 普及健康生活的主要措施
第二,优化健康服务是关键
需要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特别关注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目前的服务模式尚未完全适应这一转变,因此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特别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贯彻中央精神时,提出了未来几年医药卫生系统的六大重要任务: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和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健康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健康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基本医疗保障,还涵盖药品供应保障。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多重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出台的免费治疗政策和免费疫苗接种政策,正是基于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在脱贫攻坚战中,基本医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顶层设计政策。当前任务是不断完善这一制度,特别强调促进健康保险的发展。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强有力,药监部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进行监管。我国医药产业正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医药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第四,建设健康环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宏观层面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到微观层面的每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安全卫生,都需达到健康标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
图2 建设健康环境的主要内容
第五,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健康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市场上仍存在许多服务空白,需要鼓励市场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这不仅能够促进健康产业的增长,还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图3 发展健康产业的重点方向
三、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助力建成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继承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建设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村镇,这些统称为健康细胞工程。卫生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全国爱委会推出,标志着我国城市创建的第一个品牌。30多年来,创建卫生城市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达到了卫生城市标准。
图4 全国卫生城市(城区)、卫生县城(城区)创建情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更偏重于软件建设。
图5 我国卫生城市创建与健康城市建设的关系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健康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爱卫办每年都会对卫生城市进行总体评价,并遴选出一批健康城市,鼓励各地向健康城市迈进。
图6 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参考了这些评价体系,采用大数据方法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健康情况,可以客观地评价公众行为与感受。“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作为第三方评价,该指数对全国各城市进行排名,让先进地区明确其优势所在,不足之处也能明确差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评价提供参考。在新时期卫生工作要继承传统,创新工作模式和内容。健康城市建设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抓手,“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必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