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京津冀代表委员话协同 | 加强区域协作 推动产业升级

2024-03-05 15: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编者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新的起点上,如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日报与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合作开设《京津冀代表委员话协同》专栏,每期就相同主题分别采访三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第十个年头,如何在产业协同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认为,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关键。三地应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协同开放推进高质量协同发展。

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连玉明委员长期密切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他认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了从单向疏解承接转向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内部差距转向增强整体实力、从改革破藩篱转向开放创新优势的新阶段。三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应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提质,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双向连接,为区域协同发展赋能。

具体而言,三地应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海港“四港联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深化自贸试验区协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进行统筹谋划。一方面以陆港为基础、空港为引领、海港为特色、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推进世界级空港群空间布局,努力建成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另一方面,推动京津冀三地联动,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三地应围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领域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京津冀“数字丝绸之路”合作示范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引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所在。”连玉明委员建议,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支持。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国际板,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机构与全球数商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还应研究制定支持北京积极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支撑体系,推动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数据要素治理制度。积极创建中国数据权属登记和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推动京津冀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提高环京地区算力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全国算力网络调度枢纽节点。

(北京日报记者 武红利)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

深化合作 画好产业协同“同心圆”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间,机制、创新、联动……这些词汇不断叠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蓬勃向上,升腾起踔厉奋发的万千气象。”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说,深化合作,画好产业协同“同心圆”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乘势而上,打通拓宽还存在的‘瓶颈路’,将京津冀产业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娄杰委员说。

京津冀三地如何下好产业“一盘棋”?娄杰委员建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协同发展动力活力。三地要把握战略定位,瞄准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用好各自资源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取得更大进展。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三地交流合作,促进各层级、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动起来”“热起来”。建立适应京津冀协同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破除市场藩篱、打通循环堵点,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合理的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统筹规划区域内产业政策。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协同机制,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激发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动力,激发产业集聚新动能。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协同发展强大合力。

创新在产业,发展有质量。娄杰委员表示,还要注重科技创新协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充分利用好京津地区科教资源富集,天津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齐全的优势,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积极借助京津人才优势,聚拢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协作和协同发展的高精尖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智力驱动力。充分发挥三地高校产学研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协同机制,努力扶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新质生产力是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能,要加强产业体系融合,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娄杰委员提出,要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全力支持、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坚持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持续发力,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使京津冀产业协同向产业链供应链区域联动扩展,让新动能成为主动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推动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区域价值链。

(天津日报记者 韩 雯)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

持续强化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成果丰硕,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三地要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协同,要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协同效应。在梁英华代表看来,要进一步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产业分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理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京津冀要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强化区域联动和政策协同,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梁英华代表建议,三地要深化产业链区域协作,协同培育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条重点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梁英华代表认为,对于河北来说,要加快构建与京津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更多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落户河北,服务支持已落地央企扩大投资规模、形成裂变效应。

“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沧州市2023年签约京津项目56个,引进落地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梁英华代表说,作为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沧州瞄准京津央企国企,发挥渤海新区、沧州开发区、河间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等对接平台作用,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深化产业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是关键。梁英华代表建议,以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为落脚点,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水平,吸引更多央企京企转移落地,切实把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承接好。

“持续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梁英华代表建议,三地要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强化京津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梁英华代表还建议,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

(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