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新兴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全面数字化发展改变城市的资源连接与供给,元宇宙的出现重塑人与空间的关系,碳中和发展愿景推动能源体系升级,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及机器人的发展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运输。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及建设方法。然而,当前未来城市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相关的城市研究仍大多聚焦单一领域与对象,且彼此间缺乏足够的对话交流机制,难以针对具体议题达成共识。
【专访嘉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以下统一简称“Y”)
【访谈参与成员】
腾讯:刘琼、李瑞龙、王鹏 、张翼、刘莫闲、徐一平
清华:龙瀛、张恩嘉、李伟健
(以下统一简称“WeCityX”)
WeCityX: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技术/工业革命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Y:城市规划最底层的建构基础其实是对人类生活、生产、休闲、娱乐等系统的区位价值判断。一个城市是由无数区位选择建构出来的。技术发展对城市的重塑一方面聚焦于物质性生产力要素即资源关系的重塑,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人与空间关系的重塑。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产生于现实社会需求,同时一旦技术形成突破会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技术通过流空间的变化来改变城市的基本时空关系。以制造业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重组为例,在福特时代,传统的产业集群并不具备足够强的信息沟通及其导引下实体物流的配送能力。数字化、信息流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组织资源的方式,产业集群从传统的简单上下游关系变成更庞大的“左邻右舍”的关系。此外,对于创新性产品而言,交通与物流配送成本在技术加持下仅占有很小份额,因而可以在全球物联网中进行更加广泛的普及推广,这些现象都会催生出新的区位形态。
WeCityX:无人工厂等产业上的无人化在未来会成为一种主流吗?其对于城市又会有哪些影响?
Y:我认为这是一种大势所趋。在工厂车间、建筑建造等领域都出现了自动化、无人化的趋势倾向。但机器更多是替代劳动性的生产职业,人可以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对人类文明文化事业发展更有贡献的事情。此外,我始终认为机器替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还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服务业更多是本土化的,有自己的服务/时效半径,服务质量本身目前机器也很难媲美人工。
WeCityX:未来是否可以通过元宇宙以及精密的数字化传感器来模拟替代人的感官体验?
Y: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大部分应用场景还是跟游戏和娱乐有关。但恐怕这些虚拟应用场景在实际中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还远不如真实场景。技术发展对于虚拟和实体空间互动融合的支持还不够。现在的技术水平更加适合于可自封闭型技术系统的模拟、运转和调控。例如全智能化管控在很多示范性智慧社区都已经有所实现,但其背后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真正的获益方是谁?这是一场技术秀还是和老百姓的真实需求绑定在一起?
WeCityX:您认为未来技术影响下的城乡关系有哪些变化?
Y:城乡融合包含产业融合、社会融合等不同类型与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流空间和流通道的打造。乡村和县城完全依靠自身动力发展是不现实的事情,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基本供养集聚规模的问题,而乡村脱贫也很难依靠传统农业发展实现。乡村一定是利用当地特有资源,通过城市高消费市场来实现乡村收入的增加。当下城乡的资源与产品融合是主流,信息流、物联网、智慧物流系统的建立使得城乡之间的流空间和流通道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了城乡之间物质和价值的自由交换。乡村只有把自己融入更大的产销、利益交换网络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WeCityX:技术变革对社会公平而言是挑战还是机遇?
Y:我认为技术带有一定程度的中立性。目前信息技术创新在西方世界导致了更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其背后是金融资本体系改变了传统工业资本的基本价值观,对中产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了分化与撕裂效应。一部分人可以成为持股人,利益和金融市场绑定,对于技术的追求让位于利益本身;另一部分人则会慢慢劳工化。因此技术本身可以对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完全产生或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关键在于技术为谁所用以及如何使用。如果是用于加速全社会的资本化,那么必然会导致加速财富向头部聚集的速度。
WeCityX:您认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如何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变化?未来是否存在更好的方式引导这些新技术落地?
Y:我认为任何一项技术能否落地以及是否具有前景是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需求绑定在一起的。一个城市不管是低技术水平还是高技术水平,都存在一些永恒不变的基本追求,例如健康与安全、高效便捷、更好的成本收益比例、更高维度精神层面的宜人舒适等。如果满足不了这些基本需求,那么就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技术秀而已。其次,我认为技术最应该审慎推进的就是用来管理社会和人,最应该积极推进的是可闭合的技术系统。
WeCityX:您认为我们现在已有的城市规划原理现在是否还适用?
Y:现在的学生对当代不断变化现象的感知描述和分析能力仍有待加强。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原理大多是基于历史经验以及规范性理论的总结,有很多是从西方引进,与中国当下的城市发展状况并不完全契合,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WeCityX:现在有很多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人会选择去三亚办公,对生活成本比较敏感的人则会选择在鹤岗这样的城市躺平,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未来这样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吗还是只是一些个案呢?
Y:鹤岗这种资源衰退型城市未来可能不会变成一般意义上的常住型城市。如果它周边有绿水青山等旅游资源的话,或许在下一轮发展过程中会变成旅游城市,但其本质上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机会,因此长期定居的人口数量一定会下降。在未来的个人选择方面,其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其二要明白一个程序化的生人社会和高度结构化的熟人社会之间的差异,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诉求应该与城市资源供给紧密匹配。当下网红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当做一般规律来看待,其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运作与资本背景等积累支持。
WeCityX:您对大型科技公司参与城市级未来城市试验有什么看法?
Y:城市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空间,城市中的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计和多元性,这也将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面对的最大挑战,即如何适应人性,让人们觉得其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因此我对这样的工程实验试点持有审慎态度。我认为所有可封闭技术系统的运营是可以做的,但要重新调理一个社会经济系统是非常难的。当下已有非常多的技术应用场景构建,但真正活下来的一定是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痛点,并使生活更加舒适简单的应用,否则就会沦为一场技术秀。
WeCityX:您怎么评判县域城镇化的方向?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又可以在其中起到怎么样的作为?
Y:靠近大城市地区的县城的唯一出路就是撤县设市,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城将长期维持农业现代化状态,且其与大面积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并不一致。最适合高度机械化生产的几块平原地区集中力量进行高质量农田建设保护农作物与粮食安全,而偏远地区农业资源高度破碎化,不一定要负担高强度的主粮生产。
县城是具有驿站性特征的,是很多农村或城市人一生中的一个驿站,现在县城由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程度还远远不足,因此并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未来县城既要满足农民阶层跃进的需求,也要满足城市人口返乡养老等需求,宜打造双向流动的驿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