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第二期“文化首善”论坛 探讨“文化城市的理念与实践”

2018-12-21 17:03

在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文化中心建设不仅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中心建设也贯穿于其他三个中心建设之中。这体现出了习总书记所讲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此,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共同开展《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既是一项规划工作,更是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在解读当今世界文化的潮流和趋势,提炼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总结世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经验,梳理北京当前文化建设的需求和难点,回答如何理解全国文化中心、如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以及如何衡量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的核心问题,并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在文化领域进行细化分解和深化落实,进一步对“一城一核三带两区”建设进行规划,作为各相关单位在规划期内开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作为各相关单位制定详细规划和行动计划的依据。

为更好地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深对北京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推进,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两个智库共同发起组织了“文化首善”论坛,每次选择一个与首都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主题,与相关领域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第一期论坛于“十一”前在人大举行,主题是“线性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重点围绕北京中轴线和“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取得了相当有建设性的成果。

第二期论坛于2018年12月14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主题是“文化城市--理念与实践”。论坛从文化城市的角度,重点围绕如何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进行深入讨论。

1.png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潘芳做开场发言,在回顾“文化首善论坛”第一期的主题和内容后,简要介绍了课题工作情况,并表达了对未来持续举办论坛的期望。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庆安副院长,基于在城市品牌构建和城市软实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城市品牌传播的多个维度,从实践层面讲述了北京市的文化城市符号。在理论层面上,城市品牌构建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理念、行为、视觉和传播。首先从构建的角度看,理念维度上的共识性、战略性和比较性是城市品牌理念的核心构成;在行为维度上,研究城市时要考虑原住民行为、负面行为和思乡行为的特征,并加以识别;在视觉维度上,应当关注并识别有形的符号和行动性的符号。其次从传播的角度看,应关注文化传播路径、舆论领袖、公众反馈三个维度,并要注意到大数据时代以来城市文化识别在公众理解层面和国家叙事层面的关键性变化,以进行有效的传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鹤副教授,以“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空间应对策略探讨”为题,从空间视角阐述了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并用数据观察的方式对,如何从空间上合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激发城市综合效益提出了建议。他首先指出了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文化战略对一个城市竞争力起到的良好作用;然后描述了北京文化发展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并重的三大阶段;最后聚焦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大量数据为支撑,与国内外大城市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后,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视角,提出了政策划定和空间引导方面的建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老师,以“重构城市精神与生活意义”为题,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城市。他认为城市精神是城市需要寻找的灵魂,个人生活意义的构建是今天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内核。如今理解城市和文化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一是要考虑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背景;二是要回到先人、回到传统当中去寻找城市或乡村的营造逻辑;三是要立足于中国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四是要理解新技术对今天城市生活的根本性改变。城市精神和生活意义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城市精神,从理论层面上可以理解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共同传递的精神气质,是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遵循,是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城市创造力的源泉;而空间层面上的城市精神也不仅仅是文化地标建筑,还包括文化事件、文化符号以及文化人物。对于生活意义的构建,最核心的是要构建每一个个体的自主决定,按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的意义,具体可以从社区生活意义、不同阶级的人的生活意义、公共生活和艺术生活四个层次进行考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系列文化研究中心赵云主任以“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题,从北京市核心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具体案例层面展开。她首先简要介绍了北京大运河遗产的遗存构成及申遗工作历程,然后从遗产的完整性和保护力度、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监测以及遗产相关项目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及展示利用方面的建议措施;最后期望未来能以北京的文化带建设为示范,探索文化遗产地协同治理的思路,探索世界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文创中心王岸柳主任,对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思路,以及初步形成“二维、三纲、四域、五能、六则、九目、二十项”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二维指丰度和高度,北京的任何一个文化行为都应有这两个维度的考虑;三纲指以历史文脉、当代使命和核心价值为规划灵魂;四域指“一城三带”,既是空间,也是历史文脉的体现;五能指北京城市总体中确定的五个首都功能,即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六则指六项基本原则,即继承创新、保护复兴、政府市场、投入产出、中央地方和体系项目;九目指在“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基础上,增加“两目”,即红色文化、文化交流和活动集中展示区,共同构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当代使命;二十项指项目体系,由40个项目构成,所有项目都体现了历史文脉、当代使命和核心价值。

最后,嘉宾讨论环节,各位老师都对目前的工作表示认可,并对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黄鹤老师和周庆安老师也分别从规划的逻辑,以及城市品牌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2.png